
固态电池取代液态锂离子电池未来可期,但不是现在……

新能源汽车稳步推进中的阻碍
很多的车企都扩展了新的板块——新能源汽车。2023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升级之年。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,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,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,产销分别完成958.7弯梁和949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5.8%和37.9%,市场占有率打得到31.6%,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超50%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。此外,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再创新高,实现出口120.3万辆,同比增长77.6%,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六成,跻身中国外贸“新三样”。当前,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,国内品牌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,推动全国乃至全球道路交通用电动化转型稳步前进。
刚刚开启的2024年,是“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”的关键之年。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亮眼的成绩,也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、更为艰巨的供应链挑战。
而其中,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更新换代,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。
固态电池优势明显
前不久,蔚来创始人李斌实测,使用150kWh(即150度电)固态电池包的新能源车,行驶距离达1044公里。能提升能量密度,改进安全性能的固态电池正在搅动资本市场。
对比当下部分新能源汽车所用的液态电池,固态电池可容纳新的电极材料,譬如富锂锰基。常规电压下的富锂锰基材料在目前所有商业化的正极材料里,循环稳定性最好,45摄氏度下充放电1700周容量保持率88%。
负极方面,固态电池比传统锂电池更容易适配锂金属负极和硅碳负极,因为固态电解质有固态材料构成,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,对锂金属负极的锂枝晶的形成及硅的膨胀起抑制作用。
电芯内部串联能有效提升固态电池电压,提高体积能量密度。传统锂电池承载电压超过5V后会容易出现分解甚至爆炸的情况,因此只能外部串联。固态锂陶瓷电池能在电池内部形成串联,使单颗电池芯的额定电压从7.4V,最大串联叠加至60V,在单体电池电压上远高于传统动力电池,且不需要焊接集流体,体积能量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。
在安全方面,相比液态电池,固态电池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热稳定性,能够有效抑制锂电池中发生热失控或燃烧大的风险,电池在被刺破时仍可安全运行,不会泄露或爆炸。
固态电解质(SEs)在宽温度范围内保持固态,不完全丧失离子传导功能,是其潜在优势之一,近期的小米汽车,智己汽车均采用SIC碳化硅模块,还因此在网上出现了一些争议。
固态电池固然很好,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液态锂电池,但是截至目前为止,仍旧没有成功替换掉液态锂电池,大规模使用其为新能源汽车续航,其背后的原因更是令人头疼。
发展仍有阻碍
固态电解质重离子间相互作用强,因此离子电导率低。
其次,手机似乎和成本制约,固态电池量产难度大,技术上,当前固态电池工艺尚未成熟,其发展亟需解决三个核心科学问题,即固态电解质的离子输运机制、锂枝晶生长机制和多场耦合下的失效失控机制。成本上,部分材料售价昂贵,阻碍固态电池的量产。
另外,固态电池负极材料成本偏差最大,尤其是硅碳负极所需涂覆的额外电解质导致成本高昂,锂金属负极成本虽然较低但技术上仍存在锂枝晶反应等难关。
截至目前,作为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折中产品,半固态电池有望率先量产。半固态电池兼容现有传统锂电池的工艺设备,且兼具安全性、能量密度和经济性,因而有望率先进入产业化阶段。
北京千策良品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创立于2009年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多年的产品开发经验使其成为一家集创新产品咨询、产品外观设计、结构设计、研发与供应链于一体的专业设计机构。在过去十多年中,千策良品为逾千家企业提供服务,斩获众多国际重要奖项,包括红点奖、IF奖、中国红星奖等。
北京千策良品工业设计曾进行过多款电池的外观结构设计,皆在市场上收获了良好的反馈,北京千策良品工业设计公司将持续关注固态电池的发展进度,为固态电池的结构和工业设计做出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