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-description
May 22, 2025

大模型重构工业设计:上海智慧化的核能与新能源实践

大模型重构工业设计:上海智慧化的核能与新能源实践

20255月,上海工业设计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:核能与新能源两大核心产业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,实现了从传统设计模式向数据智能驱动的跨越。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(以下简称“上海核工院”)推出的全球首款核能行业大模型“智汇星”,以及上海电力设计院(以下简称“上海院”)基于BIM+ AI的智慧新能源设计平台,不仅大幅提升了设计效率与质量,更验证了工业设计在数智化时代的无限可能。

一、核能设计: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大模型赋能”

核电设计因其高度复杂性,长期依赖工程师的个体经验与海量文档审查。上海核工院研发的“智汇星”大模型(参数量达130亿),通过整合55年积累的技术文档、图纸及国际标准,构建了覆盖设计全流程的智能审查系统。该系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,可快速识别设计文件中的疏漏,审查效率较传统人工模式提升百倍,单个项目节约成本超千万元。例如,在“国和一号”核电项目中,“智汇星”已完成17万份文件的智能审查,显著降低了人为误差风险,同时通过方案自动生成功能,缩短了30%的设计周期。

这一实践与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·波特提出的“产业集群”理论高度契合——通过技术协同与数据共享,形成设计、审查、优化的闭环生态。上海核工院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核能AI国际标准,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化与全球竞争力。

二、新能源设计:BIM+AI重构光伏工程范式

在新能源领域,上海院的智慧设计平台展现了AI技术的颠覆性潜力。以新疆喀什300MW光伏项目为例,传统设计需1-2天完成的光伏组件布局、电器设计等流程,现被压缩至几十分钟。平台通过三维建模与有限元分析,生成多套优化方案,综合考虑地形坡度(局部达60度)、光照效率等因素,使组件安装效率提升40%,施工成本降低25%

该平台的核心突破在于“数据驱动设计”理念的落地。通过BIM(建筑信息模型)与AI算法的结合,设计数据实时转化为决策依据。例如,光伏组串的智能布局模块,可自动分析地形高程、阴影遮挡等变量,生成最优排布方案,设计人员仅需从AI推荐的数套方案中选择最优解。这一模式验证了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埃里克·冯·希普尔提出的“用户创新”理论——AI并非取代设计师,而是通过工具升级释放其创造力。

三、技术底座:数据、算例与生态协同

上海的工业设计智慧化转型,离不开底层技术生态的支撑。徐汇区打造的“模速空间”大模型创新社区,聚集了腾讯、商汤科技等企业,提供算力调度、开放数据与合规指导服务。例如,上海电信的“一跳入算”网络实现毫秒级接入临港智算中心,为“智汇星”大模型训练提供每秒百亿次浮点运算能力。

此外,产学研合作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。上海核工院与科大讯飞联合开发的数字员工“智汇星”,不仅应用于设计审查,还嵌入会议管理、故障诊断等场景,形成|“设计-运营-维护”全链条智能化。上海院则与国产BIM引擎企业构力科技合作,填补了国内光伏设计软件空白 ,突破“卡脖子”的技术瓶颈。

四、从效率提升到生态重构

尽管成果显著,挑战依然存在。数据安全与标准化是首要难题 :核能设计涉及国家安全,需建立更严格的数据隔离与产权保护机制,新能源设计的多元异构数据(如地形、气象、设备参数)尚未形成统一标准,制约跨平台协作。人才结构性短缺亦不容忽视——兼具AI技术与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占比不足10%,成为制约深度创新的瓶颈。

未来,上海或可沿下路径突破:

生态共建借鉴“模速空间”模式,推动设计工具开源化,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工业软件生态建设;

场景扩展将大模型从核能、新能源向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等领域延伸,例如利用AI优化医疗器械的人体工学设计;

绿色融合结合“双碳”目标,探索AI驱动的低碳设计,如上海院的绿色建造技术已减少光伏项目碳排放27.91万吨/年。

结语

上海的工业设计智慧化转型,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,更是一场“从经验依赖”到“数据驱动”的范式革命。核能与新能源领域的成功实践,印证了人工智能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的可行性。正如经济学家理查德·佛罗里达所言:“创新的本质是连接不同领域的知识。”在上海,大模型正成为链接工业设计与数智未来的纽带,而这座城市的探索,或将重新定义全球工业设计的竞争规则。